常空法师:《僧伽吒经》讲记 第一讲(4-6)
第一讲 发愿成佛为什么很重要【4】
佛的福德有多大
“尔时一切大众。从座而起。偏袒右肩。右膝著地合掌向佛。”
注意,读经时要设身处地地去想,才能知道这部经有多伟大。一般的佛经,往往是大家坐着不动,有一位菩萨或居士起来请法,“胡跪合掌白佛言”,向佛请教。但这部经不同,大家一听有这么多的功德,“尔时,一切大众”,呼啦啦一大片全起来了,“从座而起,偏袒右肩,右膝著地,合掌向佛”,大家全都坐不住了——这部经要赶紧学,都在那儿请法,很热闹的啊。如果拍电影的话,这个地方就好看了。一般别的经,大家都是寂静安详地坐着听法,但这部经一讲,竟然都坐不住了,全部起来了:“佛陀,我也想学这部法啊,您非得给我们讲讲”。特别是讲到“一切不退转,见一切佛,一切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,你想想,谁能坐得住啊?你们坐得住吗?哈哈。
“白佛言。世尊。一佛福德有几量也。”
大家问佛:“世尊,学这个法门得的福德同于如恒河沙一样诸佛的福德,那一尊佛的福德到底有多少啊?”
“佛言。善男子谛听。一佛功德譬如大海水滴。如阎浮提大地微尘。如恒河沙等众生。悉作十地菩萨。如是一切十地菩萨所有福德。不如一佛福德之聚。”
大家知道为什么要发心成佛了吗?不要发心下辈子作人、下辈子生天、下辈子作阿罗汉、下辈子作辟支佛、下辈子作菩萨,要发心:从现在开始,我就要作佛!为什么呢?佛的福德最大。
咱们都知道十地菩萨的福德,可以改换世界,时空任意转换;可以把咱们这个世界抓在手里,一扔扔到无量无边的世界以外。十地菩萨的功德那么大,太厉害了。但是一尊佛的功德有多大呢?如大海里的水滴。一片大海里有几滴水啊,数不清了;如阎浮提大地微尘——就是咱们这个大地空中飘浮的很细小的尘土,有几粒尘土啊,数不清了;如恒河沙等众生,恒河里的沙子有多少呢,数不清了。
恒河里的沙子很细的。记得前几天我到东北讲法,有一位居士拿了一袋恒河沙给我,是递给我不是赠给我,叫我给他念大光明咒加持做光明沙,哈哈。(众弟子:笑)光明沙要念十万遍大光明咒才行,需要很多天才能念完,我没空啊。我说:“我教给你个方法,你多找些人,大家集体念”。后来我把沙子还给他了,但是我看了下那袋恒河沙,真的很细,像面粉一样细。这样大家就容易想象了,一条大河里那么细的沙子,你说得有多少?所以佛陀很会讲法,一打比方大家都知道了。
“悉作十地菩萨”。像大海里的水滴、像大地碎成微尘、像恒河里的沙子一样多的众生,都证到十地菩萨的果位,都成就圆满的十地菩萨。
这里插一段话,千处祈求千处应的观音菩萨,大家知道他的功德算几地菩萨吗?(众弟子:十地?)不对,一地!(众弟子:啊?!惊讶声)当然,观音菩萨是古佛再来,早就成佛了,但他这一世隐大显小,现出来的功德,按佛教判教仅仅相当于初地菩萨。现在大家可以想象十地菩萨的功德有多大了吧?(众弟子:想象不到……)观音菩萨是一地,大家可以想象一下,不登地不知道登地的事,一地不知二地事,二地不知三地事……我也不敢说了,十地菩萨的功德太大了。佛经要这么读,大家经常比较一下,就有信心了。
观音菩萨为什么隐大显小呢,是赞叹佛法伟大的。佛、菩萨都没有私心,不会贡高我慢,为了显示佛法的功德,有时候故意隐大显小。观音菩萨现身了,大家觉得:哎呀,太了不得了,终于见到观音菩萨了,佛教太伟大了。观音菩萨告诉大家:伟大吧?其实我仅仅是初地。十地呢,那更厉害了!看看,是不是更有信心了?大家肯定会发愿:那我要作十地菩萨。结果呢,佛陀又讲:十地菩萨厉害吧?但无量无边的十地菩萨的功德和佛相比又差得远了。现在,大家就知道佛的功德到底有多大了。
“如是一切十地菩萨所有福德,不如一佛福德之聚”,这么多十地菩萨的福德不如一尊佛的福德。什么是福德大家知道吧?我讲过很多次了:福和德是两方面。一切身相、一切光明、一切眷属、一切国土、一切外在的境界、一切自受用境界都算是福。我们学佛,难道成佛就是要受穷吗?现在学佛,放下这放下那、不贪这不贪那、不能吃、不能穿、不能玩,天天就那么用功,难道成佛了还是这样吗?现在,我们这么用功是放下对世间的执着;成佛了呢,成佛了还是有福报的。按通俗的说法,成佛了肯定吃得好、穿得好、玩得好,还有身相庄严。我们现在不打扮、不追求肉体的漂亮,但成佛了身相一定庄严漂亮,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;我们现在不贪吃、不贪穿,但成佛了,吃的是甘露,穿的是天衣。
我曾经讲过这个故事,学佛人甚至连花香都不要贪闻一下。佛陀时代有一个比丘,行道非常精严。一天在一个水池边散步,看到池子里的莲花开放,非常美好,就把鼻子凑近莲花闻了闻,真清香啊。结果池神现身了,告诉他:“你这个比丘,怎么守的戒啊,怎么盗我的花香呢?”哈哈。(众弟子:笑)这个故事让我们感觉到:哎呀,学佛太辛苦了,连花香都不能闻一下,闻一下都算犯戒?还真犯戒了,为什么呀?这是让大家一心一意好好用功的,不要贪恋那些境界,但成就了、不贪恋境界的时候,可不可以闻花香啊?可以的,佛还拈花微笑呢。只是我们现在条件不允许,在这个世界正好用功,是用功的环境,不是享乐的环境。这个比丘听后很惭愧,可没多长时间,又来了一个人,这个人很坏,不仅闻莲花的香味了,还跳进池子把莲花折了、莲叶扯烂,把藕都拔出来了,结果池神一句话也不说,也不出来。这个比丘有点儿想不通了,说:“哎,你这个池神,怎么那么不平等啊?我闻一闻,你就骂我犯戒,可这个人把池子都毁了,你也不说他。”池神说;“你是清净比丘,就像很干净的衣服,如果沾一点灰尘就显得黑;而这个坏人,像已经黑得不得了的衣服,黑得已经看不清颜色了,再加一点颜色也显不出来,像这样的人跟他计较什么呀!”哈哈。(众弟子笑)也不知道池神是害怕那个坏人还是真正地讲法,哈哈,反正这个故事真的很有道理哦。
我们学佛,哪个地方做错一点,别人指出来,大家要感激,千万不要跟世间那些坏人相比,说“他比我坏多了,我这点算什么啊”;要跟好人比,跟坏人比什么,别那么没出息啊。大家跟成就的佛菩萨相比,跟佛菩萨找差距,就越来越进步了;如果跟坏人找差距,那不慢慢地走到坏人堆里去了。
我们现在不要执着外在的福报,是让大家精进修行,修行成就之后一定有福报的,具有无量的大福报。成佛一定有如意的眷属,一定有清净的国土,一定有庄严的身相,一定有广大的智慧,一定有三身四智、五眼六通、千百亿化身。
成佛是离苦得乐,佛过得还是非常快乐的,这就是“福”——福报。“德”呢,自己享福,还帮助大家解脱、不再受苦,这是“德”。佛经用词非常准确,两个字正好纠偏的,既不偏重在自己享福上,又不偏重在只度众生而自己受苦上。福是自受用,德是他受用,自己快乐,也能给别人带来快乐,这就叫“福德”。
“一切勇。若人闻此法门福多于此。算数譬喻所不能及。”
佛陀说,如果有人听到了这个法门,其福报比恒河沙一样多的佛的功德还要多,我们用计算的方法都计算不出来,用比喻的方法也比喻不恰切。
这一段都是广告,说明了这部经的伟大。佛陀很会讲经,先不说这部经讲什么,反而说:“我给你讲,我可讲了大法了,这个法太大了,功德太大了。”先这样说,说得大家都激动,呼啦啦一片跪起来,“佛陀您讲吧,讲讲到底什么啊?”哈哈,这就是技巧,这就是智慧。
“尔时一切大众。闻是说已。踊跃欢喜多增福德。”
当时,大家非常高兴,一听这个法门有这么多的功德,那可要好好听。佛陀一讲,大家有信心了,要好好地听这部经,这个信心就是功德。大家太高兴了,高兴得要跳起来的感觉,“踊跃欢喜,多增福德”,这一踊跃欢喜就多增福德了。还没开始讲呢,就已经增福德了,是吧?哈哈。(众弟子笑)这都是佛法的秘密,佛陀一讲,真相信了,相信之后特别高兴,这一高兴,对佛法有信心,就“多增福德”。
真正的菩提心和早点成佛的秘诀
“时一切勇菩提萨埵白佛言。世尊。何等众生渴乐正法。”
当时,一切勇菩提萨埵向佛说:“佛陀啊,什么样的众生喜欢听闻正法,如饥似渴非听不可呢?”
“尔时世尊告一切勇菩提萨埵摩诃萨埵。一切勇。有二众生渴仰于法。何等为二。一者于一切众生其心平等。二者既闻法已等为众说心无希望。”
这部经中,一切勇菩萨是请法之主,这是表法的,表示听闻僧伽吒法门之后,要怎么做啊?要一切精进,一切勇猛!不要认为听闻了这个法,佛就保佑你一切不退转了。你听到了应该更有信心,要更精进,要更勇猛,无量的功德从自己心起。佛陀讲这部经的功德这么伟大,大家都如饥似渴地想听这个法,一切勇菩萨一看大家这么喜欢听,觉得奇怪:对佛教有信心,这不是一世、二世种下来的善根福德呀,大家的根器太好了。所以他帮大家问:什么样的众生才对佛有信心呢?
下边一段佛陀给大家增加信心了。佛陀讲:真对佛有信心,那也要很有功德才可以,一般人不可能有信心的。有两种众生,喜欢听佛讲法,听后如饥似渴只想学习佛法,不想学习外道。哪两种呢?一种是“于一切众生,其心平等”,对待一切众生——善人恶人、好人坏人、佛也好魔也好,心里很平等的人,喜欢学佛。为什么?大家想想,心能平等对待一切众生的人心包太虚啊,能容纳下别人,本来就是菩萨道,本来就是菩提心,这种性格就是佛的性格,就是佛的功德,有这种心量的人当然会喜欢学佛。佛法是讲诸法平等的,有人听到僧伽吒法门之后特别高兴,这样的人也不是一般人,肯定发过菩提心想救度众生。我们通常讲的发菩提心是利益众生,解决众生一般的痛苦;而这部经讲的要高一点,要发愿成佛,具有像佛一样的功德智慧才叫菩提心,不仅仅度众生是菩提心。这又进一步了吧?所以“发心成佛”的心比咱们平常讲的菩提心要高一层,如果谁发心成佛,就可以说他一定发过菩提心想救度众生了,不然他也不会好好地跟着佛学。
我们为什么要成佛,成佛的目的就是让自己具有救度众生的能力。所以,一定要发心早日成佛,成佛了才有能力救度众生。比如看到自己的亲人、看到自己生生世世的父母,轮回生死不能出离,自己想救度他们,但是现在没有能力,怎么办啊?就要发心先成佛,有了能力再去救度众生。如果没有佛的功德智慧,你想救度人家,万一救度偏了呢?所以说,想救人,自己要先学会游泳,自己不会也救不了别人,反而把自己搭进去了,得不偿失。
“二者,既闻法已,等为众说,心无希望。”还有一种人,喜欢听佛讲法,听了之后还能给大家讲,并且心里不抱着某种目的——不为了求财、求名、求利给大家讲法,这样的人是真正地发菩提心。真正对《僧伽吒经》生起信心的人,肯定都是想利益众生、大菩萨发心的人。
“一切勇菩提萨埵白佛言。世尊。闻何等法得近菩提。”
菩提就是“道”,也是成佛的意思。我们发心成佛,怎么才能快速成佛呢?“闻何等法,得近菩提”,就是听到什么样的法才能快速成佛。发心成佛,这是一个种子,但种子结果有快有慢,所以一切勇菩萨非常慈悲,代我们问佛这个问题:发心成佛了,怎么才能快点成佛?
“一切勇。渴仰闻法得近菩提。常信乐听受大乘法者得近菩提。”
怎么才能快速成佛啊?佛陀回答说:如饥似渴想听佛法,天天想学佛的人能快速成佛;特别是听了大乘法门非常欢喜的人能快速成佛。
“信乐听受”是四样东西:
信,佛陀讲的大乘法门,相信;
乐,听了这样的法门非常高兴。如果学佛学得不高兴是不会长久的,学佛学高兴了,肯定就能精进,不会退转;
听,能听的进去。不只是耳朵听,是听进心里,你要明白了,这才叫听;
受,真正地接受。接受了就能去做,这是学佛的一个秘诀哦。
佛陀讲的话,大家跟前面对照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。前面大家都渴仰正法,说:佛陀,您赶紧给我们讲讲,怎么才能快点成佛。佛陀说:对,就这样子,像你们这样“渴仰闻法”,这么想听法的人,能早点成佛。
我们总是认为:成佛需要苦修、自残——冬天在雪地里打坐、夏天在太阳下暴晒,好像很难受的样子,才能罪业消除,才能早日成佛。对不对?理解错了,学佛不用那个样子。学佛是一种智慧,是一种解脱,佛陀讲的道理真相信,真能做到了“信、乐、听、受”就可以了,多简单啊。烦恼习气只是一个心念而已,你听到了佛法,知道心念不对,转过来就成就了。佛陀从来没有说过要受苦、行苦行、打多少坐才能成佛。所以这部经很厉害,讲的是实法,而其他某些法门只是权法。咱们很多人都认为,要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,要使劲修,很苦才能成就。但是佛陀说,像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这些六度辛苦用功得什么果?得菩萨果位。《僧伽吒经》是得成佛果位的一部经,成佛果位和菩萨果位是不一样的。
如果你想生人道,要严持五戒,多做好事;想生天,要行十善,努力做功德;想成阿罗汉,需要出家,剃个光头,在旷野里打打坐,戒定慧具足了才成阿罗汉;想证菩萨道,要生生世世救度众生,众生不听你的,还要陪着笑脸度他。大家发现了吗?平常讲的五乘教法都辛苦。这部经讲成佛的法门,反而简单,僧伽吒法门说,听闻就能成就,临终就有十方佛现。为什么?因为这部经是讲成佛的智慧、不共的智慧。
那一天,群里有一位居士问:“三乘是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为什么没有佛,佛是哪一乘啊?”佛乘又叫无上乘,佛是无乘,没有乘了,佛太高了,哈哈。一乘是一个台阶,佛陀圆证一切法,不需要台阶。佛经讲的法都很美妙,有很多奥秘,佛陀经常说三乘教法,但唯独不提佛乘,为什么呀?因为佛乘包含一切,如果能分出一个乘来,那就不是佛法了。佛法是整体,是圆满,分割出来的都只是一个部分。佛陀智慧缜密,讲出来的法是找不到毛病钻不了空子的,佛陀分的非常清楚,佛乘是单独的一乘。我们千万不要理解错了,认为:努力做个好人就可以生天,努力做个天人就成阿罗汉,努力做阿罗汉就可以成菩萨,努力做菩萨就可以成佛,这都理解错了。
第一讲 发愿成佛为什么很重要【5】
这些法都是不共的,你努力行持五戒能成人,永远持五戒永远做人,生不了天的。要想生天,必须改换修行方法——行十善,十善的标准要比五戒严格了,把十善修好了才能生天。你严持十善,生生世世持十善,还是天人,只是福报越来越大,但成不了阿罗汉。你要想成阿罗汉,必须改换修行方法——四谛法门,修戒定慧,要知道苦集灭道,这才能成阿罗汉。阿罗汉再苦,生生世世修苦集灭道还是阿罗汉,成不了菩萨。要成菩萨,必须再改换法门——六度四摄发菩提心救度众生的法门。菩萨发心救度众生,无量亿劫度众生,也成不了佛。菩萨想成佛,必须要明白佛到底是什么智慧,必须再研究佛区别于菩萨的那一点根本,要找到那个,才能成佛。所以,这五乘教法是一层一层平面叠加的,你在哪一种修行方法的境界里用功,就永远只能在那个境界里,不能出离,如果想上升一个台阶的话,必须要改换修行方法。
佛陀在别的经里讲了五乘教法,五乘教法都是在功用上修,对不对?很辛苦的,都是有一分行持得一分功德。而这部经是讲成佛的经,反而简单,简单到什么程度呢?你看佛陀讲的:怎么才能快速成佛呀?——你只要喜欢听法就能成佛!哈哈……因为听法就能明白,明白了就成佛——成佛是悟的,不是下苦功夫修成的。这些内容后边都有,我把后边的内容提到前面分析一下,不然大家不容易明白。注意,真正的信,真正想成佛,“一信即至佛地”,按禅宗来说就是“一悟即至佛地”,反而简单,你只要想成佛,必然会成佛。
佛陀三大阿僧祇劫苦修什么
我们认为成佛都是生生世世苦修修成的,像释迦牟尼佛三大阿僧祇劫苦修一样,对不对?注意,佛陀三大阿僧祇劫苦修修什么,你们知道吗?(某弟子:功德?)不是!他想求成佛的方法,求不到,就得苦修来求。成佛的法门非常简单,但求不到。释迦牟尼佛《本生经》故事讲过的,不是佛生生世世苦修最后成的佛,生生世世苦修是想找一个方法——怎么才能成佛。这个问题,相信大家都理解错了,(众弟子:对)好像释迦牟尼佛无量亿劫前早已知道怎么成佛,知道了之后只是在用功,用了无量亿劫成的佛,对不对?哈哈,理解错了。释迦牟尼佛无量亿劫前觉得生死轮回太可怕了,想解脱,可解脱总要有个方法呀,求不到,佛很焦急,到处找,谁只要会一句,他就大修供养,求人家教一句。
佛陀还是外道时,有一次在大雪山修道,想求成佛的法,他发了一个愿:谁能告诉我一句佛法,我宁肯把身体给他吃了。发愿之后,有一个大力鬼神过来了——有些大力鬼神寿命长久,他说:“我会我会,我曾经听佛讲过一首偈子。”那个恶鬼就讲了两句话:“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。”佛陀一听,欢喜踊跃——这句话太好了,真是佛法,别人讲不出这么高的智慧来,世间万物都是生灭无常、生灭变化的啊,太好了。佛陀说:“那可以呀,你给我讲讲后两句吧,我愿意拿我的身心性命供养你。”大力鬼神说:“那不行,我给你讲了,万一你不供养我怎么办?再说我现在饿得头晕眼花,不能讲这首偈子了。”那首偈子就四句话,大力鬼神说饿得不能讲,反而在这啰嗦了半天,哈哈。(众弟子:笑)佛经有很多故事,大家要慢慢体会,很有意思的,这说明那个鬼的意思是:“不行,不能提前告诉你,告诉你之后不让我吃了怎么办?先让我吃了再告诉你。”哈哈,很搞笑啊,像做生意一样。佛陀求法心切,再进行申辩,慨然应允得到偈子后必舍躯命,才得闻后两句“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。”佛陀说:“嗯,就这两句话值得了,给你吃了也没有关系。”佛陀很高兴,并将此四句偈子书于岩壁、树干等处,使后人得知,就从一棵树上跳下来给鬼吃。其实那个鬼是帝释天化现的,马上把他接住了,赞叹佛陀的菩萨发心。佛陀当年想找一个成佛的方法,为了这么几句话,可以把身心性命都不要。
还有一次,佛陀在一座塔前给大家讲法,讲自己的前世。佛陀有一世,也是请别人告诉他佛教的两句话,后来这两句话一听真有道理,就拿石头把自己的手臂砍断,砍断之后,把鲜血当成墨,把骨头当成笔,把皮剥下来当成纸,蘸着自己的鲜血在那写。(某弟子:惊叹声)佛陀说,这两句话足以让他“剥皮为纸,刺血为墨,以髓为水,折骨为笔”了。这是形容佛法的尊贵,大家听完都很赞叹。佛陀接着说:“大家看,这座塔上的一块石头,里边有个纹路——青石之间有黄白颜色的一道花纹,就是当初我的骨髓流在地上,慢慢又顺着石头缝流下去凝结成的,已经和这个石头融为一体了。”佛陀说:“我讲的这个故事是真实不虚的,前世的骨髓到现在还和这座塔的石头融合在一起。”所以,佛陀生生世世苦行,是想得到成佛的法门,得到法门,成佛很容易,但这个法门难得。
释迦牟尼佛圆寂之前作过授记,等佛陀圆寂之后,慢慢大家就不精进修行了,再到了末法时代,很多人开始破坏佛法,会有最后一个阿罗汉被别人打死,那时佛陀的正法就很衰败了。那时候佛陀的母亲会从天界下降,来收拾那个阿罗汉的尸骨,然后感慨:“唉呀,这是我的儿子三大阿僧祇劫苦修聚集的佛法、正法,没想到现在被恶魔破坏,这么衰败了。”佛母都会痛哭流涕。大家看这句话,讲的什么呢?是说佛陀所讲的一切佛法都是三大阿僧祇劫苦修慢慢聚集来的。释迦牟尼佛三大阿僧祇劫苦修,是在寻找佛法、积累佛法,一旦真正找到成佛的路子,成佛很快。我们不要理解错了,好像佛陀早就知道怎么成佛,生生世世在用功呢。不是这样,这些佛法都是佛陀生生世世的心血,现在佛陀把自己成佛的经验告诉你了,你只要好好修,很快能成佛。所以我们学佛,一定要感激本师释迦牟尼佛。(某弟子:感叹声)佛法很简单,大家看这个地方,佛陀讲得多好啊,谁只要“渴仰闻法”,喜欢听佛陀讲的大乘法门,就能快速成佛。
成佛快慢全凭个人愿力摄持
“尔时人天诸龙婇女从座而起。白佛言。世尊。我等渴法。愿佛世尊满我所愿。”
大家坐不住了,哈哈,又是全体起立,很热闹的,都起来了,赶紧说:“世尊,我等渴法”——我们如饥似渴想听您讲法,您一定要满我们的愿。
“尔时世尊即便微笑。种种色光从口中出。遍照十方。上至梵世。还从顶入。”
大家起来这样子,佛都笑啊。佛很高兴,当时佛陀就微笑。诸佛笑的时候,一定会有光明从口中出来。
释迦牟尼佛的身相我们现在见不到了,如果能见到那真是我们的福报。根据佛经的记载,一切人、天人、护法都不能真切地看清佛的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。为什么?因为佛陀脸上经常放光,光明太盛了,大家都是在一片光明中看到有尊佛。这光太强了,看佛具体什么样,看不清,包括一些天神——最高的大梵天、大自在天等等,也看不清佛陀。朦胧很美啊,哈哈。(众弟子:笑)佛陀光明太大了,大家都看不清,这也是表法,代表诸佛的智慧没有任何人能穷尽。
一般情况,佛陀讲法都会放光,不同的地方放光有不同的含义。讲这部经时怎么放光的呢?
“种种色光从口中出”。“种种色光”代表诸佛的各种法门都在这一部经中包含,所以叫集会,所以叫“僧伽吒”;“从口中出”,代表这部经中佛陀的教化属于言教,用我们凡夫能听懂的言教来讲。真听明白之后会怎么样呢?
“遍照十方,上至梵世”。佛陀讲的种种色光——各种法门,能遍照十方世界。“遍照十方”代表法门的广大,非常广大遍满十方;“上至梵世”——梵是清净的意思,梵世指梵天所在的天堂——代表这个法非常清净,能叫人放下执着、放下烦恼。
“还(音:huán)从顶入”,这个地方厉害了。佛教里判教——特别是密教判教,比如唐密——会把佛法分为:佛顶部、菩萨部、罗汉部、天人部、鬼神部这么几大部,最高的是佛顶部。“诸佛之顶”,诸佛还需要顶戴的法,大家想想,那是什么法?最高的法,心性的法!所以最高的佛法就是佛顶部,诸佛都要顶戴、恭敬供养的法,是诸佛的心髓。这部《僧伽吒经》讲最高的心性成佛的法门,如果判教它属于佛顶部。佛顶也代表我们的真心佛性,因为没有一法超过真心佛性,它是至高无上的,就用佛顶来代表。
“还从顶入”,这部经讲的道理能把十方三世一切世间、出世间法全部包含,融为一体,最后归入心性法门,所以这部经是从教下引导众生到宗下顿悟的法门。“口说为教”,佛陀讲的言教教化我们众生;佛顶呢,代表宗下,成佛是佛顶;这部经是引导众生成佛的法门,也是禅宗经常讲的以凡夫身而成佛的法门。
“尔时一切勇菩提萨埵。从座而起。偏袒右肩。右膝著地。”
当时,一切勇菩萨又坐不住了,一看佛放光,太高兴了,哈哈,赶紧起来给佛顶礼。
“白佛言。世尊。以何因缘。如来现此希有之相。”
对佛说:“佛陀啊,您现在放光,现这个希有之相,到底是什么因缘呢?”佛陀放光肯定是有因缘的,不会无故微笑、无故放光。
“尔时世尊告一切勇菩提萨埵。于此会中一切众生。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成就一切如来境界。是故佛笑。”
当时佛陀告诉一切勇菩萨说:“因为这个法会当中的一切众生将来要成佛,会成就诸佛的一切境界,我替他们高兴,所以微笑。”微笑这个境相是从嘴出各种光色,最后合为一光融入佛顶,代表法会当中的一切众生都能成佛。你看,人家佛陀放点光也不是随便放的,讲道理都要讲半天,哈哈。(众弟子:笑)
“一切勇菩提萨埵白佛言。世尊。何因缘故。此会众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佛言。善哉善哉。一切勇。能问如是如来之义。一切勇。以愿胜故。”
这个地方很重要。一切勇菩萨问佛:“佛陀啊,以什么样的因缘,法会当中的众生都要成佛呢?”佛陀说:“很好,一切勇,你能问如来成佛的意义,这个道理很深。”为什么法会当中听法的人将来都会成佛呢?“一切勇,以愿胜故”。因为他们都发过愿,他们发的愿最殊胜。注意,这就是这部经的主题——有愿必成!大家要发殊胜之愿,不要发一般之愿,发愿殊胜成就殊胜,并且成就还快。
佛陀讲各种法门,是针对个人根器的——有些人喜欢修人乘,有的喜欢修天乘,有的喜欢修阿罗汉,有的喜欢修辟支佛,有的喜欢修菩萨,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从低到高修过来,并不是都要走这个过程。像禅宗经常研究这个问题——什么是不落阶级的法?“不落阶级”,就是不用一步一步从低到高修过来,这样的法才是真正的佛法。成佛是不落阶级、不落位次的法,成佛是单独的一法。
那怎么成佛呀?注意,就是这部经里讲的“以愿胜故”。佛陀说法会当中听法的人将来都要成佛,一切勇菩萨感觉到很奇怪,为什么这些人将来都会成佛呢?大家都知道,成佛太难了,佛的功德太大了。佛陀说:因为他们发过殊胜的愿,发了殊胜的愿,将来必然会成就,必然会满愿!哎,主要在这里,发愿成佛,你就能成佛,不在乎苦修。
佛陀为了成佛,修了很多苦修法门。为什么苦修啊?佛陀在有些经中讲过其中的道理,因为佛陀障碍过别人。其实成佛,发愿就能成,很简单,但是障碍过别人没办法,遭报,自己成佛也得往后推。真正的成佛不一定苦修,释迦牟尼佛雪山六年苦修,并不是因为苦修就能成佛,苦修是佛陀前世害过别人得的报。成佛很简单,按说佛陀应该很快成佛,结果呢,因为他伤害过别的众生,得的报要受六年苦,虽然要成佛了,还得受完那个报再成佛。弥勒菩萨没作过那样的恶,他成佛的话,就是出家之后绕着树(二校注:《佛说弥勒下生经》“时弥勒菩萨坐彼树下成无上道果”。似是“绕着树”,而非“绕着佛”。)转上几圈,哎,成佛啦,很快,哈哈。(众弟子笑)所以成佛是苦修来的吗?佛教有很多秘密,大家一定要好好地研究,研究透了就知道,原来学佛很简单,想成就也非常简单,想有把握的成就也绝对简单。研究不明白,白受辛苦。
有一部经叫《弥勒菩萨本愿经》,大家一定要读读,弥勒菩萨就懂这个道理。在世间学佛,主要是一个愿的问题,看你发什么愿,你发错了愿,要应这个愿,要倒霉;你发对了愿,就占便宜,很简单。释迦牟尼佛和弥勒菩萨无量劫前同时发心成佛,释迦牟尼发的愿是:成佛就要在最苦最难的地方成嘛,很快乐的地方还需要你成佛呀,哎,就要在这个世界,就要受很多的苦,我就要在这儿度众生。好了,佛陀满他的愿了,佛陀喜欢苦修,喜欢在这个世界受苦,这不受苦了嘛。释迦牟尼佛生生世世修苦行,是因为他发愿要修苦行,满愿了。但是,必须苦行才能成就吗?不是的,释迦牟尼佛”发错”愿了。不过虽然”发错”了,对他自己来说很辛苦,但是要说这也不是错,也是佛陀的功德,正因为这样发愿,咱们现在才能听到佛法,不然我们听不到了,这也是释迦牟尼佛悲悯这里的苦恼众生,不计辛劳的伟大之处。所以说是错还是对、是功德还是罪过,在于你怎么看。如果从自受用来讲,佛陀生生世世很辛苦。为什么受这辛苦啊?”发错”愿了。他发愿要受苦,发愿要在这个世界——释迦牟尼佛也绝对可以在别的清净国土里成佛,不受这个苦的——但他发愿:不,我就要在这里!他在这儿生生世世受苦,修了三大阿僧祇劫的苦行,也成佛了,愿力不思议吧。
你们知道学佛怎么修了吗?就是一个愿。为什么发愿就是学佛呢,因为“万法唯心造”,心有什么愿,必然会成。学佛不在乎折磨肉体,不在乎念多少的咒语、佛经,关键在于改变自己的心。你要真正地发愿,佛的功德、成佛快慢全由你的愿力摄持,这是一个秘密啊。
大家都知道《僧伽吒经》非常厉害,但你看它讲的道理很浅显,讲了一些故事,似乎说的话也没有多少。其实,佛陀早就说清楚了,只是说的很简练而已,佛陀觉得简单的事不需要多说。可咱们太笨了,佛陀觉得简单,我们又觉得难了,“佛陀您还是多讲点吧”,哈哈。佛陀早就说过了,这不是原话嘛:这些众生都会成佛,为什么?他们发过愿,他们的愿力殊胜。
释迦牟尼佛过去发愿受苦,结果他受苦了;弥勒菩萨当初同时发愿,他就不愿意受苦。弥勒菩萨觉得受苦太难受了,他喜欢没人干扰、快快乐乐、舒舒服服地成佛。他发愿成佛的时候:希望世界很美好,希望自己没有魔障碍,希望世界的众生都能接受他的教法,希望弟子众多……总之,弥勒菩萨发的都是这种吉祥、轻松、自在的愿,结果也成佛,并且弥勒菩萨生生世世修行都不辛苦。
生生世世修行中,弥勒菩萨和释迦牟尼佛还是朋友,常常在一起。释迦牟尼佛也经常批评他:“弥勒呀,你看你又调皮了,又到处乱晃荡,你打坐呀,你苦修啊”。弥勒菩萨说:“不”。释迦牟尼佛苦修,在深山老林里打坐;弥勒菩萨呢,到世间逛荡去了,哈哈。(众弟子笑)按咱们通常理解:这不行啊,出家了怎么能总是到世间逛,这不堕落嘛,这不犯戒嘛。但是,弥勒菩萨不犯戒,还很慈悲,并且要发心成佛。佛陀的很多弟子、很多菩萨,他们都不敢发愿成佛,但弥勒菩萨敢。
第一讲 发愿成佛为什么很重要【6】
成佛快慢全凭个人愿力摄持
曾经,佛陀的姨母用金线织了两件锦斓袈裟,非常漂亮,来献给佛。佛陀一看,这样的袈裟太贵重了,出家人披不合适,就说我披一披吧,意思意思,接受你的供养,给姨母种种福报。佛陀披了披,然后说:“来,大家谁披,谁穿?”大家谦让,谁都不敢披——这是佛的衣服,谁敢披呀,只有佛能穿,咱可不行,不够资格。大家都太谦虚了,只有弥勒菩萨修得不好,拿起来就穿上了。结果弥勒菩萨这一穿,大家都不供养他了,到世间化缘没饭吃,哈哈。(众弟子笑)根据佛经,出家人要穿得破破烂烂的,要朴素,可那件锦斓袈裟太漂亮,弥勒菩萨穿上后不像一个修行人的样子了。不过大家也觉得好看,经常在路边欣赏,“哎,你别说,弥勒穿着锦斓袈裟还真是漂亮呢”,欣赏完了,哄……都走了,不供养了,弄得弥勒菩萨饿了很多天的肚子,很搞笑的,哈哈。这里说明一个问题,别人谦让,觉得佛的东西不敢担当,弥勒菩萨敢担当——要成佛,这就是愿力不思议呀!“以愿胜故”,弥勒菩萨的愿殊胜,所以他成佛,而别的人没有成。
学佛就是一个愿,障碍自己成就也是因为愿,我们学佛,动的每一个念头其实都是一个愿。发殊胜成佛的愿能成佛,但我们念念之间发的什么愿?发财的、求名的、轮回的、骂人的、报仇的……唉呀,发了很多愿,这些愿太低劣了,障碍人成就。学佛发好愿就行,不要发恶愿,不要认为在佛前磕个头、正儿八经发愿才是发愿,你念念之间认为将来必然要做的一件事都叫愿。大家想想,我们一天到晚都在发愿,发的什么愿啊?(众弟子:乱七八糟的……)对!大家只要把这个念头转过来就是修行,哪怕不去打坐、不去念咒也是修行,简单了吧?
弥勒菩萨生生世世就这么修,叫他苦修——哎呀,这太苦了,哪能坐得下来呀,不坐。他怎么修呢?天天发愿,所以叫《弥勒菩萨本愿经》。大家读读,弥勒菩萨怎么发愿的:诸佛三十二相太漂亮了,希望我将来也有三十二相;诸佛智慧太广大了,希望我将来也有智慧。哈哈,光发愿,他成就了。(众弟子:笑)佛陀在《弥勒菩萨本愿经》中给弥勒印证,这个修行法门是对的。
释迦牟尼佛的修行法门叫苦行法门,弥勒菩萨的修行法门叫安乐法门,这两种法门都能成就,不要认为只有受苦才是学佛。不管受苦也好、安乐也好,关键在于你的念头转过来了没有,转过来就是修行,所以大家随时检点自己的念头。每个念头都是对未来的一种规划、对未来的一种期盼,这种规划、期盼就是一个愿,也会成就。如果你发一些非常低劣的愿,坏了,那也要成,就耽误你成佛。如果你只发一个愿——成佛,别的什么愿都没有,只有这一个愿,一定成就。世间乱七八糟的事、没用的事想干扰你,让你发乱七八糟的愿,不发!只有一条愿——成佛、早日成佛,你一定很快成佛。这是一个诀窍、大秘密,禅宗的祖师都是这么修的。
所以,我们一定要讲讲这部《僧伽吒经》,学禅宗的人也一定要好好学一学这部经,不然他会恐惧,觉得:我是发愿成佛了,不仅仅发愿成佛,还研究怎么成佛,我是研究清楚了,但是我死了以后到哪里去啊?你看,他还怀疑呢。这部经告诉大家了,发愿将来必然成佛,听了《僧伽吒经》讲的道理,以后绝对和佛在一起,不会轮回。一般学禅宗的人总是担忧死后到哪里的问题,读完这部经就不会怀疑了,就知道真正的学禅恰恰就是在修僧伽吒法门,这样的人,临终一定见十方佛。这还是最低的,按经中所说,只要听闻过,临终就有九十五亿佛现身,带领你到他的国土,仅仅听闻就行。如果一辈子修行呢?更厉害。总之,最低限度,你修得再不好也不用担心。如果是真修禅宗的人,好好按禅宗讲的见性成佛、发愿成佛修行,外边的事不管,只修自己殊胜的愿力,绝对不会堕落,并且能早日成佛。即使你修得不好,也能生生世世和诸佛在一起。当然是要真修,骗人的不算。为什么和诸佛在一起呢?你发愿成佛会决定成佛,对不对?那怎么成佛,成佛快慢,什么时候成佛,佛得慢慢教你呀。也就是说,你需要渴仰佛法才行,“渴仰闻法”就能“得近菩提”,就能快速成佛。禅宗的人,如果修行最高,可以直接成佛,修行不高的话怎么办?不要紧,只要渴仰闻法,只要想究竟成佛,那你和十方诸佛永远不相舍离,必然生在净土。
对了,我问大家一个问题,有时候我们发愿,“愿我生生世世不离诸佛”和“愿我下辈子一定生极乐世界”,大家说哪一个愿更殊胜?(众弟子:生生世世……)“愿我生生世世不离诸佛”这个愿殊胜。你们知道为什么吗?不过,大家既然这样说出来,肯定已经知道了,这里再解释一下,给没听过的人讲讲,因为录音别人也要听。我们现在学佛有个误区,总是认为到了极乐世界就打包票了,绝对没问题了,不堕落了……不是这样的啊。为什么?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不会永远存在,如果你在阿弥陀佛那里没有修好,阿弥陀佛一圆寂,那不好办,你可能到别的地方去,还可能轮回到别的世界去,所以极乐世界你要修好。当然,像释迦牟尼佛一样,阿弥陀佛也会教化你,你修好了能成就,可关键是你到了极乐世界,佛能保证你修好吗?还得自己精进。不精进没有用的,要自立自强,自己要精进。
很多人认为,到了极乐世界万事大吉了,佛给我作保证了,但是佛不能永久在那里,不精进用功的话,佛不能给你作保证。大家要注意,任何一个佛世界,佛陀出世都是稀有难得,如优昙花短暂一现,不是只有娑婆世界,佛如优昙花般稀有,而是任何一个佛土、任何一个世界都是如优昙花般稀有。一定要改正这个观念啊,我相信很多人理解错了。很多人有这种错觉:咱们这个世界见佛难,到了极乐世界那里永远有佛。大家一定要注意,不是这样的,佛法真的是稀有难得。在阿弥陀佛没成佛之前,极乐世界也像咱们这个世界一样,无量劫没有佛法,好不容易有阿弥陀佛出世给大家讲法,讲完阿弥陀佛圆寂了,也要经过无量劫没有佛。当然,阿弥陀佛的佛法还在,大家可以慢慢地修,但是见不到佛了。经过无量劫——等同于阿弥陀佛在世寿量这样的劫数,没有佛。你想想,时间太长了吧?然后,佛法还会消失,消失一夜的功夫,观音菩萨才成佛。观音菩萨成佛,也住世很长的时间,他圆寂之后,是不是马上大势至菩萨接着成佛?也不会的,没那么连贯。再往下,佛就没有讲了。
所以成佛这件事,真的像“百年三万六千日”、“风刀霜剑严相逼”之后,好不容易盼到春天开朵花一样,很快乐。对照人生来讲就是:好不容易年轻那么几年,好不容易在宇宙法界当中受了无量劫的罪才遇到了佛法。如果抓不住佛法出世的机会,再一轮回转世就说不清了。所以遇到佛法一定要精进,不能因循,一旦错过,后悔莫及。真的,很多人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。
禅宗行人,包括像《摩诃般若般罗密经》当中讲的,就是和大般若智慧相应的人。大般若智慧是放下万境,还没禅宗讲得高呢,只是禅宗心性法的一部分而已,就能从一佛土到一佛土、永不离诸佛。所以修般若智慧,其功德比往生净土大的多,这样的人可以从一佛土到一佛土——跟随一尊佛学完再跟另外一尊佛学,永不离诸佛——佛陀已经给你打包票了,到极乐世界还没完全保证永不离诸佛呢。任何一尊佛八相成道的经历和释迦牟尼佛相似,同样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成佛,也跟释迦牟尼佛差不多,都是稀有出现。任何一个佛土,偶尔会显现一些佛法,即便时间非常长——无量劫,那也是有时间概念的,与没有时间概念、无限的整个法界相比,仍然很短暂。所以,希望大家发愿“生生世世永不离诸佛”,这个愿绝对没问题,一直到无量劫无量劫以后,也不会过期。
如果你成了佛,那就是佛了,当然和佛在一起,不离诸佛,想见佛就见,更厉害,对不对?这个愿最大,比往生极乐世界的愿广大,极乐世界的愿仅仅相当于这个愿当中的一尊佛、一个国土而已。这个愿包含极乐世界的愿,你可以在极乐世界跟着阿弥陀佛学完,再到其他世界跟别的佛学,很快就能成佛了。我们现在把净土法门提的太高,佛教当中真正的智慧反而忽略了。大家要多读点佛经,不要闭门造车,不要关起门来称王,不要拿自己所学的那一点点来代替全部的佛法,佛法博大精深,功德无量。
成佛不在乎修多长时间,也不在乎受多少苦,关键是要有一个殊胜的愿望。什么愿最殊胜?一切愿当中,成佛的愿最殊胜!佛陀看到大家来问法,佛陀微笑,为什么呢?佛陀说:这些人将来都会成佛。为什么会成佛呢?佛陀说:因为他们愿力殊胜。——好,这个地方就是这部经的主题,是这部法的法眼,是这部经的精髓。明白了这个,大家下面就好理解了。这完全在讲心性法了,还是“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”。不是忙忙碌碌从哪件事造出来的,而是心造的,你的心改了,命运也就改了。这里太关键了,同时又很简单。
追朔法会远因:孩子和群鹿发愿
一切勇。乃往过去无数阿僧祇劫。有佛世尊。号曰。宝德如来。应供。正遍知。明行足。善逝世间解。无上士。调御丈夫。天人师。佛。世尊。
法会当中的一切大众,什么时候发的愿呢?佛陀说,过去数不清、无量阿僧祗劫以前,有一尊佛出世,叫宝德佛。注意,这部经当中出现了宝德佛的名号,这个名号也是有涵义的。发殊胜的愿,这就是一个宝德,是个宝贝,是真正的道德。咱们都想修道德,怎么修啊?你发愿成佛,这是最有道德的,呵呵,(众弟子:笑)也是宝贝最多的。所以这个法门就是宝贝,是真正的道德,这部经也就是宝德。
一切勇。尔时我作摩纳之子。
摩纳又叫摩纳嚩(wā)迦(jiā)、摩纳陀,意译过来叫儒童,或者叫少年、仁童子、年少、年少净行、净持,也就是年纪很小、清静修行的人;在印度,特指婆罗门当中的年青修行人。佛陀讲,当时他作一个年青婆罗门的儿子,那说明他更小了。当初,佛陀是个小孩的时候,发了一个愿,成就了佛陀,也成就了法会当中的一切众生。愿力不思议啊!
此会众生住佛智慧者。往昔之时悉在鹿中。我时发愿。如是诸鹿。我皆令住佛智慧中。时鹿闻已寻皆发言。愿得如是。一切勇。此会大众因彼善根。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这是讲前世的因缘了。佛陀说,现在会中的这一切众生,他们都安住在佛的解脱智慧中,不再受外道法的干扰。他们过去种过什么功德,才有今世的成就呢?在宝德佛那个时候,佛陀是一个年青婆罗门修行人的儿子。这里说明,佛陀更是小孩了。所以,大家读经时得慢慢想,只读过去不行。佛陀当时是个小孩发的愿,那学佛在于时间长久吗?
法会当中的一切众生,过去是一群鹿。佛陀当时是个小孩,看到鹿群之后发了一个愿:“如是诸鹿”——像这些鹿啊,我都让它们安住在佛的解脱智慧中!就发了这么一个愿,简单吧?当时,那一群鹿听了之后,都开口说话:“希望真能这样啊!”
讲到这里大家不要疑惑,鹿还能说话呀?根据佛经来讲,当这个世界人的福报特别大的时候,动物是可以说人话、可以和人交流的。这说明宝德佛时代,我们这个世界的福报非常大,连动物都能说话。现在人的福报浅了,动物的福报也小了,动物就不能说话了。不过,动物虽然不能说人的话,但它有它的语言,它有它的思维,动物之间也是可以交流的。
佛陀说,法会当中的这些众生,因为在那个时候发了这么一个愿,所以就决定了这些人将来一定成佛。重要吧!知道这部经为什么厉害了吧?在这里。
现在法会里的文殊、普贤、弥勒菩萨等等,都在佛陀讲的这群鹿当中,这些人都包含了,都是鹿啊。佛陀仅仅发一个愿,就能成就无量的众生,既成就了自己,也成就了别人,太了不起了。这里要注意,并不是你发愿成就了别人,而是个人发愿个人得。佛陀发的愿,自己成佛了,鹿听懂了他的话,一高兴,说“愿得如是”——真希望我像您发的愿一样,结果也成就了。所以说,必须自己发愿,不要寄希望于别人发愿救度,而自己只睡大觉、等着成佛就行了,没这样的便宜事。佛教从来没有讲过外力救度,都是自性自度。
这一段要划下来,从“往昔之时悉在鹿中……我时发愿……”一直到“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,这一段划下来。当初一个小孩对着一群鹿——大家看,还不是人呢——发了这么一个愿,结果小孩现在成佛了,那群鹿听懂了,一高兴,顺着他的愿也发了一个愿,结果这群鹿也能跟着佛陀修行,将来也成佛。唉,太感慨了,原来学佛这么简单。
同样,发错了愿也很可怕,真的是有愿必成。其实一切人成佛,都是发愿成佛,也一定能成佛,我讲过很多类似的故事了吧?我发现都是重复。我也说过,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叫“释迦牟尼”这个名号,为什么他有目犍连、舍利弗两大弟子,还有个侍者叫阿难,为什么?就是因为无量劫之前,有一尊佛出世,那尊佛叫释迦牟尼,有个侍者叫阿难,有两大弟子叫目犍连、舍利弗。当时佛陀是一个贫苦穷人,去供养佛,一看佛陀功德巍巍,佛的弟子也功德无量,高兴啊,供养佛之后就发愿,希望“我将来成佛叫释迦牟尼,希望我有两大弟子叫舍利弗、目犍连,希望我也有一个侍者叫阿难”,结果今世都成了。唉,真是有愿必成!
感 恩 分 享 功 德 无 量
往期阅读: